北京老旧小区监控系统改造是提升社区安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结合北京部分老旧小区监控系统改造案例的相关情况:
改造背景
北京许多老旧小区建成时间较早,原有监控系统存在设备老化、像素不清、覆盖范围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前社区安全管理的需求。例如,朝阳区管庄普济社区的东会新村、双会小区、惠桥小区等老旧小区,监控设备老化严重,夜间画面模糊,且存在消防通道、小区凉亭等重点区域监控死角。丰台区南苑北里小区也存在监控设备数量少、像素低、部分损坏等情况。
改造内容
线路铺设与设施升级:更换老旧摄像头及监控设备时,累计铺设各类光纤、网线 1 万余米。同步升级了监控中控室及机房设备。
监控角度优化:社区联合物业、施工单位带着图纸逐栋楼勘察,仔细记录纠纷高发区、儿童游乐区、小区出入口等重点位置,再结合消防通道、电梯口、单元门口等关键区域的需求,反复对比安装监控角度,确保监控无死角。
资金来源
部分小区通过申请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来支持监控系统改造,如丰台区南苑北里小区。还有一些小区由社区和物业共同出资,如顺义区宁馨苑南区小区。
改造效果
改造后的监控系统极大地提升了小区的安全防范能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例如,普济社区高清摄像头投入使用后,成功解决了居民电动车被蹭等纠纷,居民安全感明显增强。鑫兆佳园北社区的高清监控探头也成为邻里纠纷的 “公正裁判”,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调研与规划:社区会联合物业等相关部门,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意见征求会等方式,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大家对监控系统改造的需求和期望。同时,对小区进行实地勘察,绘制安防布局图,制定详细的改造方案。
设备采购:根据改造方案,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质量可靠的监控设备,通过招标等方式确保设备的性价比最优。
施工安装:按照规划好的位置和方案进行摄像头等设备的安装,在安装过程中,会尽量采用灵活的施工方式,如夜间施工、周末安装等,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做好线路的隐蔽处理,保证小区环境美观。
调试与培训:安装完成后,对监控系统进行全面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各项功能都能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对物业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方法。
验收与运行:依据相关标准,对改造后的监控系统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并建立起定期巡检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严格规范监控调取流程,保护居民隐私。
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智慧社区建设,如《关于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城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等,将安防系统建设纳入改造重点内容,为北京老旧小区监控系统改造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推动了改造工作的开展。
改造成效
提升居民安全感:高清、无死角的监控系统能够有效震慑违法犯罪行为,让居民感觉更安全。同时,在发生一些突发情况或纠纷时,能够及时调取监控,查明真相,为处理问题提供有力依据,减少邻里矛盾。
提高社区管理效率:社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实时了解小区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问题,如车辆乱停乱放、垃圾堆积等,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监控系统改造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后的监控系统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和系统进行集成,如门禁系统、消防预警系统等,实现社区的智能化管理,推动智慧社区的发展。
注:网站发布部分内容、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